图片源于央视新闻。
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
“育儿补贴”新政刚公布,各地线上补贴申领渠道还未开通,已有诈骗分子“蹭热点”,利用这一惠民政策制造新骗局。公安部刑侦局近日提示公众谨防上当受骗。
这些骗局冒充卫健委、财政局等政府部门,借助社交平台、电话短信等渠道发布所谓“限时申领”通知,并附带虚假链接,引导用户填写身份证号码、银行卡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。更有不法分子开发出假冒的申领小程序或APP,借机窃取通讯录、短信权限,实施精准诈骗。政策刚刚出台,公众对申领流程尚不熟悉,不法分子利用信息差设局行骗,不仅侵害了群众的财产安全,也破坏了政策的公信力。
比诈骗更值得警惕的是,一项新的政策出台后,总有人为牟取不正当利益,想方设法钻政策的“空子”。比如,有的商家为套取以旧换新补贴伪造交易材料;有的人为多拿拆迁补偿办假离婚;有的企业为享受税收优惠搞假合资;还有的地方以“情况特殊”为由,制定出一些“土规定”“土政策”。其本质都是利用规则的漏洞,将公共资源异化为私人牟利的工具,用投机取巧替代脚踏实地,用歪门邪道消解公平正义。
为什么“钻空子”屡禁不止?说到底还是违法成本太低。例如,严打以旧换新骗补套补,多地开出的“罚单”只是取消以旧换新活动实施资格。不痛不痒的惩处措施,很难起到“大喝一声、猛击一掌”的效果。“光打雷不下雨”或“雷声大雨点小”,就会给类似情况提供了一个参考的“软标杆”,不仅对违法套利、骗补等行为起不到警示作用,反而会导致部分人对惩处产生“耐药性”,“钻空子”问题卷土重来。
更深层的问题,出在政策执行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或因认知偏差、能力不够等问题,造成政策宣传不广泛,发动不彻底,群众不知道、不理解、不会用;或因经验不足、考虑欠周,对政策落地后的风险预判不足,政策对外公布了,相应监管措施还在“打盹”;或因不担当、不作为,为民服务解难题的意识不够强,甘当“甩手掌柜”,使惠民政策成为一纸空文。凡此种种,都会让政策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。
政策制定和政策落实,是一篇文章的上下文,需一体设计、一抓到底。政策出台前,仔细查漏补缺,给制度加几道“安全阀”;执行中,多到群众中看看,把模糊的流程说明白,把隐藏的陷阱标出来;查到违规行为时,该罚的必须罚,让“钻空子”的人付代价。只有把每个环节都抓实,把每个漏洞都堵住,增强主动服务意识,提高监督管理水平,才能让惠民的春风真正吹到群众身边,让好政策结出幸福果。
赛岳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