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工网讯(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李润钊 通讯员林柳依)8月26日,厦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《厦门经济特区网约配送员劳动权益保障若干规定》(以下简称《若干规定》)。在这部全文不设章节、仅有22项条款的“小切口”经济特区法规中,外卖骑手的休息权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议题。
早在今年5月,厦门市便发布了《厦门经济特区网约配送员劳动权益保障若干规定(草案)》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,其中“网约配送员连续接单时长达到4个小时的,企业应当发出疲劳提示,并停止推送订单至少三十分钟”的“强制休息”规定引发广泛讨论。这条在立法过程中带着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权的“善意”而生的规定,却在“触达”骑手群体后收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。
为了帮助“骑手”心声能够直达立法机关,在厦门市总工会、市人社等多部门的联动下,6名不同平台的骑手代表受邀走进市职工服务中心,成为首次意见征求会上的“座上宾”,京东网约配送员庄凯便是在会场里表达了“反对意见”的那一个。
“我现在每天平均能跑40多单,多接一单就能多挣一些,如果强制休息就减少了工作时间,会影响到我们的收入。”在庄凯看来,“强制休息”不仅会对像他这样的“老骑手”造成影响,还会对不熟悉路线的新人骑手完成平台规定的考核单数造成阻碍。
记者了解到,拒绝“被休息”的不仅仅是庄凯一人。在人大联合工会、人社等多部门面向当地427名网约配送员进行的专项问卷调查中,约73%的受访者不认可“强制休息”,支持应当由“骑手”自主决定休息时间。
正是基于对配送员群体心声的真实反馈,厦门的立法过程并未简单“一刀切”。在日前表决通过的《若干规定》中,“连续接单4小时强制休息”的条款被删除,“企业应当科学确定网约配送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,确保网约配送员获得必要的休息时间”的规定被写入文本。从“强制休息”到“科学管理”,得知自己和骑手们的意见“重塑”了条款,庄凯感叹,“在法条中听见了‘民主的回音’!”
“在立法进程中,还有更多配送员的心声被听见。”厦门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回顾了职工心声“被听见”的过程。在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专班的指导下,全市各级工会通过问卷、走访、座谈等方式收集了5034名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建议,构建起立法的数据底座。2023年,人大、工会、人社等部门进一步深化调研,完成立法课题报告,从多维度论证立法必要性、提出立法思路与条款框架,推动该项目列入厦门2024年人大立法备选项目。2024年底,经专班评估和专家论证,最终确定从骑手群体这一亟需保障的“小切口”入手,由市总工会会同相关单位组建专家组,参与《若干规定》的起草、说明、论证等工作,《若干规定》被列入2025年正式立法项目。
正是在这样的机制驱动下,更多“骑手们”的集体意志获得了制度性表达:针对约40%网约配送员反映的“不知道哪里可以休息”的问题,《若干规定》明确,支持银行、商超等单位免费提供饮水、休憩等服务,并要求人社部门汇总发布全市城市综合服务网点地图,切实解决“休憩难、饮水难”问题;针对配送员群体“缺乏保障”的困扰,《若干规定》创新构建“职业伤害保障费+商业保险+公益性保险+医疗互助”的多重保障模式,“企业违反规定,未按照规定缴纳职业伤害保障费的,由职业伤害保障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”被写进法条。
“这是一次生动诠释了‘全过程人民民主’的立法实践。”在福建师范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、副教授王鹏鹏看来,这场“让骑手声音有回音”的立法实践,其价值不止于单一条款的文本调整,而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。”王鹏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在立法进程中倾听从业者的意见,体现了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。他感叹,“在法条字里行间听到了法治的‘回声’、民主的‘回响’!”
得知《若干规定》表决通过的消息,在厦门从事外卖配送工作6年的“饿了么”骑手林志明也有了干劲。他曾是在意见征求会上直言自己没有“安全感”的那一位,如今他成了“跑单路上,心里更踏实”的那一个。
赛岳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